2)-------------------- 第174章林虎三的“交功课日” --------------------_从1935到202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爆发前夜,林虎三和太原总部,曾有过一次将帅间短暂的“矛盾”争议。

  一战拿下百灵庙后,林虎三在得知有上百伪蒙骑兵逃走,曾担心谷寿夫接到消息后,立刻转身溃逃,从而丧失了围歼其部的良机,所以他打算主动追击。

  而太原那边,李润石主席的一通电报,却是要求他“不要从军事的角度分析对手,而应是从政治的角度”。

  双方互发了一通电报后,林虎三被说服,不但按兵不动,命令战士加强修筑工事外,而且连当晚计划派出的飞机骚扰性轰炸都被暂停。

  而第二天,休整完毕的谷寿夫部,立刻就杀气腾腾地由大庙向百灵庙攻来。

  双方开战的战场,正是百灵庙北部的临时机场。

  二战时的日军步兵战术,虽然常被人嘲笑为“最强的一战步兵”,但实际上能“挂上最强”,本身就很可怕,尤其是早期清一色的“精兵”时期。

  战斗中,日军一般一个战斗分队(排)为:1个分队长(军曹,持步枪)+1个轻机枪班(4人)+3个步枪班(每班3人,共9人)总共为14人。

  日军步兵在二战的战术,其实是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的德军,说白了就是步兵战术从线列战术、散兵队形战术发展到了德军在一战后期的突击群战术,也就是班排小组战术。

  配备小口径火炮和轻机枪的班排步兵已经可以独立执行任务,说白了就是精锐步兵从两翼渗透,不攻击堡垒,就是一个劲渗透,正面留给第2梯队,利用小股突击队从对方薄弱环节突破,形成包围,进而实现占领。

  因此从一战以后,日本开始给中队以下配备轻机枪、掷弹筒、工兵铲、铁剪和手雷等等武器,给基础小队训练所谓的狙击型步枪手。给大队直接配备步兵炮,可以在关键位置直接支援某个步兵小队的作战,其战术基础是班组战术。

  其很强调部队在行进间展开接敌的速度和方法。日军步兵班级战术多是从400至600米之间某点开始发起。在到达第一点后,展开火力杀伤敌人,同时掩护机枪组机动,机枪组到位后再压制敌人,同时掩护其它组向前机动.如此循环。

  日军全班在大概200米处略停,并展开全班火力,清除已爆露的敌人火力点,及兵力密集的阵地。同时利用烟幕弹,光弹(夜间战斗)为日军直瞄重火力指引目标,一般应有两轮打击。

  第一轮是面打击,消除全部面对的正面火力点。第二轮就是打击敌人阵地一侧,以造成守军配置不均而被迫机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机动中的守军力量,为最后攻击做准备。

  最后在炮火准备尾声,步兵上刺刀匍匐前进,炮火停止后,展开全部压制火力掩护攻击中步兵,步兵在100米左右转为全速冲击。

  

  请收藏:https://m.qxc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