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七十八章 招揽_学霸的科幻世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至于在高温超导体的探索上,学术界倒是取得了不少进展。

  1986年,缪勒和柏诺兹发现一种成分为钡、镧、铜、氧的陶瓷性金属氧化物LaBaCuO4具有高温超导性,临界温度可达35K(﹣℃)。

  由于陶瓷性金属氧化物通常是绝缘物质,因此这个发现的意义很大,缪勒和柏诺兹因此而荣获了198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高温超导的研究迅速发展。

  在中美等国科学家的推动下,该记录在五年内不断刷新。

  并于1994年创下了常压135K,高压164K的临界温度新纪录。

  然而,铜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属于氧化物陶瓷,缺乏柔韧性和延展性,容易在承载大电流时失去超导电性而迅速发热,应用起来存在许多技术难度。

  而且,其物理性质及其复杂,难以被现有理论框架解释。

  到了2008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了铁砷化物体系中存在26K的超导电性,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这类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很快突破了40K,甚至在块体材料中实现了55K的超导电性。

  于是新一代超导家族铁基超导宣告发现。

  只是这类超导体大多含砷或者碱金属,对空气敏感,应用方面同样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至于室温超导体是否存在,目前学术界普遍是认为存在的,日本科学家甚至将寻找到400K以上的超导体作为其远景目标。

  但要百分之百确认一个室温超导体的存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毕竟要判断一个新材料是否是超导体,必须同时具备零电阻效应和完全抗磁性两大特征,电阻不降到零或者抗磁性很差都不能百分之百断定是超导。

  历史上,有多个“超导体”因为没有确切证据,而被科学家戏称为可疑超导体,简称USO,和传说中的UFO有的一拼。

  在这些USO中,有的宣称达到了200K甚至400K都有超导电性,却从来没有被更多的实验证明过。

  甚至有些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干脆进行学术造假。

  比如一位叫做简·亨德里克·肖恩的德国人,曾经在2001年疯狂灌水,声称在C60等材料中发现了52K以上的高温超导电性以及其他一系列电子器件应用,其论文产出效率达到了每八天一篇的速度。

  最终,物理学家们发现他的论文几乎全部都进行了数据造假。

  Science系列杂志2002年撤稿七篇,Nature系列杂志2003年撤稿八篇,其他学术期刊也纷纷撤稿数十篇。

  后来他的母校看不下去了,撤销了他的博士学位,这桩丑闻轰动了整个学术界,肖恩也被称为物理学界五十年一遇的大骗子。

  虽然如此,学术界对于室温超导体的热度始终不减。

  特别是

  请收藏:https://m.qxc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