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一十三章 江慧嘉讲学_荣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弟子,他要是有一天可以完全通过考验,江慧嘉不会介意倾囊相授。

  不过她的保留主要在针灸和外科方面,在解说病例时她可不敢留手。要不然这就不是在教徒弟,而是在害病人了。

  “大黄附子汤虽仅三味药,却能千变万化。”江慧嘉道,“此方我又添加干姜、桂枝、白术、茯苓、茵陈……”

  她解说单方,细致剖析。

  “此人黄疸虽由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起,根源却是中阳不振,脾运失责。因此对症下药,便应当温阳泄浊,健脾助运。”

  “自来医家最为讲究辨证施治。”江慧嘉道,“什么叫做辨证施治呢?最紧要的不是病灶在何处,而是病因、病机、邪正、虚实……须知人体为统一之宝藏,不能区分对待,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她深入浅出,而又细致引申,讲课的水平着实是一等一的好。

  比起许许多多只会叫徒弟背医书、背单方的老派大夫来,实在是太会教徒弟了。

  古代医家不是没有高手,相比起在蒙昧中挣扎了太多年,后来才终于飞速兴起的西医来,中医的传承就简直不知道要悠久绚烂多少倍。

  可是名医们能著书立说,却未必懂得怎么教徒弟。

  尤其古人著书,还讲究一个微言大义,这就又容易引得后人猜想:这句话什么意思,那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猜来猜去还猜不完呢,能真正看懂真义的又有多少?

  看得懂的,能青出于蓝的,那都是其中佼佼者,就这样,其间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琢磨多少年。

  又哪里比得上江慧嘉简单直白,又深入细致地讲学?

  江慧嘉继续说:“我此前特意问了,这患者经商,做的是水路生意,常年要从江南坐船来京城的。你们可知我为何要特意去问对方营生?”

  同一时间,已经走到枯草堂正门口的赵太医一行人随之就顿住了脚步。

  他们并没有很遮掩行踪,但江慧嘉这时正好背对着大门,而刘思源几个又正低头拼命记着笔记,外头的动静就被几人忽略了。

  赵太医的脸上很有惊疑之色,一行几人中,他是走在后头的,走在最前面的却是一名身穿内侍袍服的内监。

  其实赵太医在这门前已经静听了约有小半盏茶的时间了,他从宫中出来以后就直接来到了枯草堂附近,为的就是想要第一时间知道皇帝究竟会不会宣召江慧嘉。

  他没料到自己竟然会碰到江慧嘉给弟子讲学,更没料到,江慧嘉讲得如此精彩,竟连他都听入迷了。

  只听白果活泼的声音道:“娘子说了,病人的姓名年龄身份都要在医案上记好,方便以后查证。”

  刘思源和乔雁也表示认同。

  江慧嘉道:“此其一而已,最要紧的是,病患常在水路行走,易受寒湿之气而形成内阻,因此我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要为他退黄,便需先为他逐湿。干姜温中,桂枝温经通脉,茵陈利湿退黄,合而共济,温阳健脾,才是对症下药。”

  刘思源终于恍然道:“所以先生开方,才极少使用贵重药材。相反,常见药物,只要君臣佐使搭配得当,对症下药,效果反而可能更好!”

  江慧嘉点头笑道:“善!”

  果然刘思源天赋最佳!

  对症下药是最朴实的用药道理,要懂得容易,可要做到却不知有多难呢!

  忽然,只听门外一阵掌击之声“啪啪”传来。

  请收藏:https://m.qxc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