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87章 宝地_舌尖上的神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宣示庇佑的封地女墙。

  这样的地形,想必一定给本地村民带来世世代代心理上的安全感与放松,这是一种特别适合小农生活理想的地形。

  从来都不会有什么灾害,不涝不旱,土地肥沃,温饱的生活向来不难。所谓大旱半收,大乱半忧,大旱半收,是因为四周山岭树木茂密,蓄水能力好,即便天旱,山上的溪流也不会完全枯竭;大乱半忧。

  若有瘟疫或匪患,只需把村子通往外部的几个隘口一封,便能逃过一劫。对上眼缘的背后,自有其道理,战乱离人,到了此地,很难不视之为福地。

  这种安全感与放松,可以作用于千年前为族人选择落脚之地的部将,也同样可以作用于今天从城里过来的游客:环山拱卫之中,田垄整饬优美,聚落或集或散,古树成荫,瓜果自在,村民安生怡和,确实生就一副讨喜样貌。

  冬至祭祖,立春春耕,惊蛰的桃花,白露的龙眼,小满玉米灌浆,芒种六月稻结穗,夏至收稻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有序,小农生活依时序缓缓展开。

  清晨道路上老人赶着耕牛,刚蓄满水的稻田插满秧苗,山岚遽起,稻浪微翻,处处都是景致。这些景致的令人心动不仅是因为美,也是因为这底下的讲究与秩序,一个村落还活着,是活在这些老的秩序仍旧在运转,在组织着人们日复一日的生活。

  这种秩序尊重自然,也给其间的人脑力与体力上的平衡、精神上的宽敞淡泊,这些才是最大的吸引力。

  并非来自城里人一厢情愿的抒情臆想,这里从来温饱不难。村中常住的2000多人中,也缺少青壮年劳力,能闯荡的人多半去外地闯荡,农业已经不是一个家庭生计的主要收入来源。

  一个家庭中,有在外经商打工的,有留守打点耕地家务的。老人种田更多出于一种对土地的惯性亲近,闲暇时光大把,在水云涧景区一带、河边老龙眼树荫底下,摆个小摊,向游客卖一点自产的地瓜、龙眼、香蕉、砂仁、甜笋、咸菜、麦芽糖,零星有点进账,更多是个消闲。

  这种大家庭内部约定俗成般的有点随意的分工,其实也有着旧日的影子:兄弟之间依其性情、资质,灵活聪明的外出买卖,朴实憨厚的留守做田,生齿日繁,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可供子孙读书入仕。

  一处村落,有看得见的部分,有看不见的部分。建筑与田园山林好空气,与一顿粗茶一餐淡饭一起,共同催化出城里人心中村落乡野模模糊糊的格局印象。

  城里人看不见的部分,属于山重村村民的集体认同记忆,这其中既有关于祖先的故事、神灵的传说,也有村落发展中一些重要事件变形后的印记,还有隐藏在村庄外壳下的宗族运作。

  一方面它们非常有趣,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看不见的部分,为村落看得见的部分提供了延续下去的丰富营养,使得村民认可家园,而有认可才有建设。

  最精彩的还是宗族节日,赛大猪在宗祠里进行,每个村民小组都提供一只天公猪,由理事会选出的公证人监督,称重评选,最重者夺冠,历年猪王有不少净重能过700斤的。

  养出大猪是一种荣耀,事关一个家庭在村中的面子与这一年生活的福气。而赛大猪这天也是当仁不让的狂欢节庆,宗祠里灯火通明、锣鼓喧天、好戏连台,男女老少,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热闹。

  赛猪嘴含橘子、耳插金花、脚系红绳、身披红缎,冠军猪身上还加披一只全羊。赛猪会被用来敬给天公,这种闽南农业社会留下来的有点奇观性的仪式,往往会让已经失去了这一传统的北方人既瞠目结舌,又赞叹称许。

  请收藏:https://m.qxc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