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8章 咱们不谈判,谈生意……_刺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点点头,沉吟着问道:“刘先生,如果在山东种植棉花,能不能有效的降低成本?”

  刘一平有些疑惑的看着张准,实在搞不懂张准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他真的要跟自己谈生意?还是谈专业的棉花生意?这可不是自己的初衷啊!张准的问题,他不敢不回答,只好谨慎的说道:“要是能够在山东推广棉花种植,自然更好。只是,棉花容易与民争地,那又如何?”

  张准从容不迫的说道:“棉花和粮食之间的平衡,我自然会解决。我只想知道,以刘先生的专业水平,如果山东本地能够生产大量的棉布,不知道刘先生是否有兴趣参与销售?”

  刘一平顿时一喜,下意识的说道:“当然愿意。”

  随即意识到什么,他遗憾的摇摇头,酸涩的说道:“百户大人说笑了,山东本地,想要出产大量棉布,只怕不容易。就算大力推广棉花种植,解决原材料的问题,成本也不可能比江南的棉布更低吧?”

  张准依然是不愠不火的说道:“我只问刘先生有没有兴趣销售我们山东自己出产的棉布。”

  刘一平昂然说道:“当然愿意。”

  张准微笑着点点头,好整以暇的说道:“那就没有问题了。”

  刘一平越发的疑惑,不知道张准到底在盘算什么,情不自禁的看了张准两眼,却发现他好像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的内心,情不自禁的有些惊讶,又有些激动。难道,这个张准,真的能够自己生产棉布?如果真的是这样,自己岂不是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殊不知,张准对于棉布生意,早就盯上了。后世山东同样是棉花大省,棉花种植面积1100多万亩,亩产大约60公斤左右,年产量高达70万吨,是继疆省之后名副其实的产棉大省。这充分说明,在山东种植棉花,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的。

  其实,在大明朝,山东的棉花产量,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成化年间,单独兖州府一地,就有棉田五万多亩。当时每亩稻田产量大约一石(相当于斤),每亩棉田产净花21斤左右。当时稻米一石大约两银子,棉花1斤大约两银子,21斤棉花就是4两银子左右。

  从经济价值角度来说,1亩棉田相当于5亩稻田。这极大的刺激了棉花生产。万历六年,山东运往京库、边库的棉布达60万匹,棉花达39万斤。向辽东地区输送的棉布,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山东。只是由于近些年来,山东战乱不断,一会儿闻香教,一会儿孔有德,才会导致棉花产量急促萎缩,昔曰的辉煌不再。

  随着山西农民起义军的不断壮大,大明朝被波及的省份,将会越来越多。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都是只懂得破坏,不懂得生产的人物。他们的军队所过之处,只会将更多的棉花产

  请收藏:https://m.qxc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