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十八章 君臣奏对_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紫禁城内,当皇帝与太后商议残缺版本的强国之策的时候……

  宫城外,文人武勋们,趁着难得的休沐日,打着各种各样的理由,三五聚会,讨论着纸张上他们以为很是齐全的强国之策。

  其中,有那吹胡子瞪眼的古板守旧之臣,言及祖宗法度不宜轻改,待到明日上朝之际,必须义正言辞地阻止年轻的皇帝,意图进行变法改革一事。

  有那一身正气却不懂经济之道的言官,自恃清高的他们,斥责皇帝不该拿着铜臭之物示恩施惠,以此笼络群臣之心。

  也有表面装作正气,实则内里…却是一肚子花花肠子的臣子,埋怨皇帝不该借以所谓的通商名额,变相的与民争利。

  当然了,还有许多能臣,他们知晓这几条讲得头头是道的强国之策,的的确确是可以强国富民的。

  至于其中涉及到的土地兼并事宜,就算没有御史张洪那一晚的进言,这些有见识的能臣们,也能在第一时间想到这一弊端。

  有弊端,在他们看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至于如何解决嘛……

  无非是在明日的朝会上,讨论出个较为平衡,可以令大家都能勉强接受的解决办法。

  实在讨论不出来的话,大不了就照搬太祖高皇帝那几条抑制土地兼并的铁律。

  以上呢,都是文臣这边的议论。

  武勋这边,可以说,几乎是一面倒的情形。

  即便是像英国公张辅这种担心烈火烹油态势的四朝老人,已是行将就木的他,也挡不住家中后辈对皇帝发自内心的感恩戴德之情。

  就像当晚修武伯沈荣说得那样,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万一哪天家门不幸,出了个败家子,有世袭不断的勋贵称号,再加上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托底,也不至于就此一蹶不振。

  不少读过书的武勋,他们甚至感觉,皇帝给武勋弄出来的这些恩惠,有点像宋朝赵大的杯酒释兵权。

  当然了,也仅仅只是有点像而已。

  年轻的皇帝,在给予武勋财富的同时,搭配考选大典,可以使得大明军队…至少在统兵将领这一块,可以摒弃像修武伯沈荣那样的庸人败类,给那些具备真才实干的能人,腾出位置来。

  唯一有点担心的就是,如果这些政策真地落实下去,那么可以断定,往后的勋贵称号,势必更加难获取。

  不过,这关他们什么事呢?

  反正只要皇帝说话算话,只要家中无人干出欺君造反这样的蠢事,那么现有的这些武勋,便能与大明朝共享万世荣华!

  所以说,三五扎堆聚在一起的武勋们,他们口中讨论的话题,皆是在苦心思虑着……

  如果明天那些见不得别人好的文臣,尤其那些品秩不高,权利倒不小的言官们……

  如果这些人合起伙来反对皇帝的新政,那他们,又该以怎样的言辞,来力保皇帝这几项于国

  请收藏:https://m.qxc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