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七六章 河套重工中心_全球战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由栋从穿越过来开始,就对着大河套地区流口水,流了二十年,总算是把这块地盘给拿到了手里。

  所谓黄河百害,唯利一套。这个地方在总体缺水的西北地区里,却是水资源丰富,土地肥美,不管是农耕还是游牧,都能获得极好的收成。

  除了适合发展农牧业,这个地方的地下,煤、铁、铜、黄金、食盐、天然碱乃至有着工业黄金美誉的稀土,其储藏量都极大丰富。

  可以说,这个地方除了石油,几乎有着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所有资源。而且因为农牧业发达,因此在这里发展工业,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从经济上讲,虽然国内一些出色的商人已经嗅到了时代的风潮,并积极投身于实业。但无论是徐元佐开丝厂开日化厂,杨彦明买煤矿,朱盛淼投身航运。其实都是一些能够较快变现的行业——这是民营资本的天性使然。

  所以,投入巨大,见效慢的重工业,必须由国家来主导。而河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储备是如此的优越,理所应当的,朱由栋把第一个大型重工业区放在了这里。

  当然,辽宁那边的自然条件、资源储备也不差。在历史本位面,华夏的东北地区在整个20世纪都是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但是这时候的辽宁,汉人已经彻底占据了优势地位,从政治上讲,在这里建设重工中心,反而没有河套那么急迫。

  从弘治时代大明放弃哈密卫开始,河套地区已经脱离大明的统治一百多年了。百余年下来,这里的优势人群早就是蒙古人了。

  在拿到了林丹汗的首级,彻底消灭了所谓的‘蒙古帝国’后,如何稳定这里的统治,真正的把传统的蒙古聚居区变为大明能长期持有的固有领土。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在这里建设大型重工业区。

  和农民、游牧民比起来,工人阶级因为生产方式的原因,更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还是因为生产方式的原因,他们可以高密度的居住在一起。在朱由栋的设想里,他想仿效20世纪50年代的大型国有企业,由企业来办社会:一个工人,他的工作、求偶、生子、娱乐消费、就医、儿女教育乃至死亡后的埋葬,全部都可以在厂区内实现。

  这样的一个厂区办在河套这样的蒙古族聚居区,起到示范作用是极大的:虽说蒙古人现在因为剪羊毛,以及和平的到来日子过得稍微舒服一些。但是和工厂里的工人比起来,这生活质量还是会差上很多。于是,大河套地区的诸多工厂,就会自然的形成一个吸盘。吸引蒙古的姑娘嫁进厂区,吸引蒙古的小伙子到厂区做工。当这些蒙古人中的精华因为经济利益和姻亲关系与汉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大漠南北,迟早都是大明忠诚的固有领土。

  所以

  请收藏:https://m.qxc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