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4章_麟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并不是突厥头一回提出要与中原联姻了。先帝还曾动念将嘉祐帝仅有的女儿嫁过去,但后来突厥依旧三不五时扰边犯境,此事也就暂时搁置,无人再提起。

  甘州大捷之后,中原士气大涨,朝中不乏有人提出趁机收复凉州的,但嘉祐帝与众臣深知国库空虚,朝廷打不起一场仗,之后这种声音便不了了之,如石子沉潭,掀不起半点涟漪。

  等到西突厥被灭,突厥统一,中原北方的敌人空前强大时,舆论人心又悄然发生改变,原先主战的那些声音悄然湮灭,直至伏念可汗遣人来朝,提出联姻一事,朝野震动,人心浮荡,战与和的争议有一度浮上水面,像按不下去的葫芦瓢。

  实际上,突厥提出的条件里,最紧要的,还不仅仅是联姻,而是岁赐。

  所谓岁赐,明面上是指突厥与朝廷友好往来,向朝廷称臣,朝廷则每年赐予突厥一定的财物,但实际谁都知道,这只不过是突厥向朝廷勒索钱财,加以美化的说法罢了。

  嘉祐帝赫然意识到,这个强大凶悍的北方邻居,已经到了明目张胆威胁中原的地步了。

  还没有抵达灵州,贺融在半路上就得到消息,当即上疏一封派人飞驰京城,坚决反对一切和议,联姻自然不行,岁赐就更不行。他在奏疏上说,突厥人贪得无厌,得陇而望蜀,只要朝廷让步一点,他们立马就会窥见朝廷气弱的软肋,进而步步紧逼,等到朝廷反应过来,恐怕早已失去脚下立足之地,悔之莫及了。

  话是这个道理,能硬气起来,谁也不想当缩头乌龟,很多人觉得安王站着说话不腰疼,嘉祐帝更是将他的奏疏留中不发,群臣商议数次,说战的说和的兼而有之。

  左相张嵩、兵部尚书范懿等老臣,认为目前暂时不能打,朝廷可以跟突厥讨价还价,让突厥做出适当让步,谈判不妨慢慢来,简而言之,拖久一些,此乃缓兵之计。

  右相李宽、英国公、纪王贺秀等人,则认为突厥人此为投石问路,所以朝廷不能表现出半点虚弱,以免被对方看出端倪,所以坚决不能让步,建交可以,但联姻与岁赐则一概免谈。

  太子本不想发表意见,但他身为储君,被嘉祐帝一问,不可能不开口,便道突厥人狼子野心,畏威而不怀德,非得打一顿才知道疼,否则只当中原是软柿子,根本不会将朝廷放在眼里。

  言下之意,竟是主战。

  一向好战的纪王这回多了几分委婉,而平日喜爱走中庸路线的太子,反倒硬气起来。

  奇也怪哉。

  这一回,突厥人似乎是来真的,还未等朝廷这边商量出个什么结果,丰州、云州两处边城,就遭遇突厥铁骑的侵扰,十万火急。

  中原有数座边城重镇,其中灵州与甘州是要塞,这两座城池,也是最经常与突厥人交战之处,所

  请收藏:https://m.qxc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