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十九章 八笔吏书贱体字(上)_战国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想学。”

  墨子有些惊奇。此时学字不易,好学之人哪有不想学字的?

  适回道:“我想让很多人都认识我写在墙上的这写字,到时候我不必学写字,但我已经会写字。我不想学字,我只想教字。”

  墨子也笑道:“此字又非彼字?”

  “此字,确非彼字。”

  “何以让很多人都识此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金在山上,人们会自己去搬金子,而不用强制把金子分到每个人手中。先生有天志,我也懂天志,天志为至宝,天下之人自然会主动来学这字。不学,便不懂天志。”

  适蹲下来,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了一段话。

  墨子低头一看,能猜出几个,但连在一起并不认得,也就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先生,您认得吗?”

  “认不全。猜到几个。”

  “先生,这段话,说的是如何种植地瓜和如何储存。想学这些字的,必不是不稼不穑的贵族。您听过《乐土》中的那些东西吧,那都是符合天志的。无论是草木之帛还是泥印之字,都可以做出来。到时候我全都印上这样的文字,那些本就不认字的,想要学到这些东西,便会学这些字。”

  墨子点头道:“很对。但他们为什么不把这些文字再写成篆文呢?”

  适回道:“因为如果篆文是字,那么学这些‘字’的人,并没有几个识字。况且先生曾说,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人们怎么会舍弃巧事而去复拙事呢?再者,只有我墨者会泥印之法,密不外传。他们在竹简上以篆文抄《礼》,要抄多久呢?我们在草木之帛上印《天志》又需要多久呢?那么二十年后,是熟悉《天志》的人多呢?还是熟悉《礼》的人多呢?”

  “仲尼口口相传,不过弟子三千。若以文字相传,又何止弟子三千呢?”

  “陶邑的商贾,喜欢站在高处观察集市,凡价低者买、价高者卖,故称垄上而断。”

  “既然商人可以垄断集市,为什么我们墨者就不能垄断学问,以定天下学问的本源呢?草木之帛、泥印之字,两物一出,天下学问便以墨者为主了。”

  “况且,如今这文字,天下人能看懂的,千人中可有一个?若将来,千人中有一个认识彼字、百人中有一个认识此字,那么到底是千人识一的不识字?还是百人识一的不识字呢?”

  “所以,弟子不学字,只教字。到时自然会写字、能认字。”

  墨子放声大笑,他以为自己志向已经极大,却不想这个适的志向不逊于他。

  笑过后的下一句话,却把适惊出了一身冷汗。

  “你这做法,曾和我年轻时想的若似。墨者之中,士人不多,许多人并不识字。我年轻时曾想,既然如此,我何不学仓颉,重创文字?然而我花了半年时间,终于明白仓颉之大智,我一人

  请收藏:https://m.qxc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