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七章 技工速成_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尽快获得更多的现金,来采购更多的机器设备、引进更多的jishu人才。而且在出国之前,我们都不知道能够买到哪些东西、引进到哪些人才,又怎么将其带回国再运到根据地,所以我希望能够得到全权以随机应变。”

  太祖一向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闻言正要答应,一贯心思缜密的周副主席却提出了一个不能跳过的问题,“一亿两千万元即便如你所说不足以完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放在国内,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了,据说阎锡山在山西搞工业铁路,总投资额也不过几千万而已。但是,目前内地的产业工人总共也不过几百万,其中重工业的不足百万,哪怕只是一亿两千万元买来的机器设备,恐怕都没有足够的工人来操作,短时间内筹来更多的现金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一方面我们不会买那些过时的老旧机器,劳动生产率自然较高,需要的工人也就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现在西方国家失业的工人多如牛毛,只要工资给高一些,雇一些优秀的jishu工人回来当师傅应该不会太困难,另外,我们豫西发明了一种办法,能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将一个脑子不笨的文盲培养成熟练的操作工,如果有高小以上的文化基础或者聪明好学一点,更是只需要半年多的时间,这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已经被证明有效。”,胡卫东闻言笑道,他所说的方法正是历史上新中国建立后能在苏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面打下根基的关键

  当时苏联专家来中国教学,那些工厂大都是全新的,甚至常常是只有硬件设备,而操作人员的水平则惨不忍睹,别说高工了,往往连普通技工都没有一个,中国接受培训的jishu工人事实上没有任何jishu,都是才毕业的中学生水平。正常情况下,苏联专家不培训个几年到十多年这样一个厂是不可能投产的,当年怎么办?国家建厂任务比什么都紧,苏联专家数量和时间都很有限。中国人的解决办法就是――分包!把教学内容彻底分解,一个人的课程派十几个小组来学习,上课的时候每个小组各自只听其中的很小的部分,实习的时候也是这样,zuihou基本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面,每个小组就熟练掌握的任务范围内的技能,再把他们组合起来经过短暂的磨合整个厂就具备的投产所必须的软件要求。

  就靠这种类似蚁群效应的取巧办法,新中国在几年内就培养出了几百万高级技工,苏联撤走后工业虽有镇痛但是迅速恢复并且全面开花复制(当然升级就困难多了)。中国就是人海战术搞工业化,一个高级技工要十多年一点也没错,但是具备一个高级技工全部能力的组合技工群只要几年甚至几个月时间。当然这样搞的代价是人力成本暴涨,但是新中国的特点就是不计成本的工业化,钱是唯一不需要考虑的东西!

  而现在苏区工业建设的直接目标是为了支援将来的抗战,属于战时经济性质,同样是不计成本的工业化,所以这一绝招立刻就被胡卫东用上,并收到了令人惊叹的效果。要知道现在才是36年,全球科技水平与50年代有着不小的差距,对于工人的要求也相对低不少,因此培训的速度自然更快!

  推荐两位朋友的新书,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_^

  [bookid=2456305,bookname=《冒牌大神官》][bookid=2487219,bookname=《横行无疆》]

  请收藏:https://m.qxc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